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与技术研究 -- 陈红缨 女士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08日陈红缨女士现任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城乡规划院院长,担任上海市规划学会理事。在20 多年工程设计研究中,主持大型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二十多项,在重大基础设施工程设计中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开展相关领域关键技术、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并成功应用于工程实践,设计出一个个精品工程。获全国优秀设计奖4项、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上海市优秀设计近20项,优秀规划奖3项,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竞赛个人等荣誉。自担任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理念,积极探索相关领域的技术集成,组织开展规划设计融合、多专业协同的关键技术研究。
- 上海市海绵城市前期技术研究:
前期研究概况:
上海市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道路系统关键技术、管理和技术导则体系与指标标准示范应用研究;上海市海绵城市规划方法与技术标准研究;上海市海绵城市雨水系统规划与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上海市海绵城市建筑与小区系统规划与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上海市海绵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关键技术研究;示范区域现状能力评估和低影响开发设施评估方法研究。涵盖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领域,科研课题由各行业单位共同编制完成,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依据。
部分研究成果简介:
特色一:具有上海特色的海绵城市指标体系框架。一套体系、两类区域、三种指标、四项约束性指标、五大系统,指标内容首先是满足国家相关规范标准要求,同时根据上海特点,结合各专业研究成果和部门管理要求确定,还兼顾经济性和可操作性。
特色二:突出“绿灰结合”。体现“绿灰结合”,内涝防治系统有相当部分的调蓄空间,可为年径流总量控制托底,为上海传统LID难以支撑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提供解决方案。
特色三:指标的二次分解。上海海绵城市指标体系各系统为一次分解,单元地类控制目标为二次分解,海绵指标二次分解过程保障指标落实于管控单元,便于行业部门管理。
- 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规划策略目标:
建设能够适应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具备抵抗雨洪灾害的韧性城市;建设水环境质量优良、水生态与城市景观协调、水景观为市民提供亲水休憩空间的和谐城市;建设外围生态空间充足,邻域生态廊道完整,开发建设区高植被覆盖度的生态文明城市。
规划内容重点:
基础分析:海绵城市建设案例分析;上海市海绵建设条件、需求分析;上海市海绵城市规划目标、总体思路、规划原则。空间管控:基于海绵城市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山、水、田、林、村与城市集中建设区;空间管控目标制定与分解:以水利片区、行政区为基础边界;各系统(绿化、道路、水务等)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与实施措施。近期建设:按区(县)分解的近期建设目标;按区(县)规划的近期建设区域及项目;海绵城市近期建设考核方法与指标。
规划特点:
特点一:基于全球城市视野的高要求指标。基本指标:以海绵城市基本六大类18项指标作为基本指标纳入。新增指标:新增11项,城市水务管控或排水规范指标,以高标准、严要求纳入海绵城市指标体系。关注四水问题的同时,增加饮用水安全、地下水环境质量、水土流失治理率等与民生相关的指标。
特点二:生态格局为基底的海绵建设分区。生态保护:生态保护区、城市水源地等重点空间生态节点以及生态轴带保护策略。生态修复:规划城市绿地、生态廊道等区域内生态修复策略与计划。低影响开发:新城、重点新市镇和重点区域的规划新建区域、规划改扩建的已建区域、结合生态修复区进行局部改造的区域等,应制定低影响开发策略、规划控制目标、规划建设导引、建设计划等。以全市生态格局为基底,结合城市功能分区,确定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三大分区。
特点三:基于多因素协同的“大海绵”格局。低影响开发:以城市低影响开发区域、建设设施重要节点。排水系统:结合上海城市雨水、污水等排水系统。防涝除险:以上海大型城市内涝防治系统为载体。
特点四:具有针对性的治水策略。源头治理:场地型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地生态系统建设。过程治理:市政排水系统优化提升改造;市政排水系统调蓄设施建设;传输型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末端治理:河网水系结构建设;除涝泵站等水利设施升级改造;污水处理厂优化改造;水系生态建设;人工湿地建设。构建绿色、灰色基础设施体系,制定“源头—过程—末端”治理整体化治水策略。
特点五:多专业协调衔接。与城市道路规划衔接:上海的道路总面积(包括高架)100平方公里中有36万平方米的透水道路,还应用了管线在线修复技术,保障排水管道的畅通。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衔接:合理地预留或创造空间条件,对绿地自身及周边硬化区的径流进行渗透、调蓄、净化,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与城市水系规划衔接:保持城市水系结构的完整性,优化城市河湖水系布局,实现自然、有序排放与调蓄,优化水域、岸线、滨水区及周边绿地布局,明确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与城市排水防涝规划衔接:分区域提出城镇建设用地竖向标高控制要求;同时为提高应对超标准降雨的能力,规划结合区域除涝中河道水位调度方案,提出雨前预降河道水位等措施,确保排水防涝安全。与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衔接:地下空间开发在满足发展停车、交通集散、市政公用、商业等功能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与地下雨水调蓄设施的复合开发。海绵城市规划指导相关各专业规划,契合“规划引领”思路。
特点六:可实施的近期建设选址。建设需求:流域(圩区)治涝需求;水环境、水生态改善需求;亲水空间营造需求;区域整体品质提升需求。建设条件:新城建设区;旧城改造区;工业等用地转型与存量优化区;绿地服务区集中连片;避免破碎化推进;避免过度建设、重复建设;避免过少建设、象征性建设;区域建设整体统筹。近期建设目标:2020年,按1000平方公里计的建成区中,完成超过200平方公里区域的海绵城市建设。中远期建设目标:2030年,80%建成区实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 结语:
海绵城市建设一种建设理念的转变,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领域的各个环节。海绵城市建设一项系统性工程,宜从全局着手,既要考虑低影响开发这些分散的“小海绵”,更要重视城市“大海绵”系统(LID+排水+防涝除险),切实体现“绿灰结合”,逐步消除城市开发带来的各类水问题。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不是立竿见影,也不能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