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马尔默西港新区:工业重镇蝶变生态之城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13日

马尔默代表了城市宜居建设中的另一种类型——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转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城市功能的差异化,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城市发展重心从工业型城市建设转变为去工业化的城市路径,宜居的议题又重新成为城市建设的核心。在此案例中,如何利用工业和城市发展旧址,营造体现当地人文和自然资源特色的宜居环境,给其他发达国家城市转型提供了示范。

案例概况

马尔默位于瑞典南部的斯科纳省,是瑞典第三大城市,在上世纪60年代,钢铁和烟囱是工业重镇马尔默的主要风貌,装吊机和大型机械处处可见。其中该市西港区是造船业和汽车制造业的聚集地,世界最大造船厂之一考库姆造船厂是当地支柱企业,许多家庭好几代人都在船厂工作。但是随着制造业重心从欧洲向亚洲转移,马尔默的经济渐渐衰退,工厂相继关闭,许多公司及其雇员都从西港区搬离,废弃的码头杂草丛生。

图像

 

图6.8 瑞典第三大城马尔默 

1994年底,正是在“城市陷入绝境”的背景下,瑞帕鲁成为马尔默市的“当家人”。初任市长的他明白,城市转型是当务之急。是发展旅游,振兴工业,还是开发新产业,是他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出台让他在一个月内做出重大抉择:建设生态环保城市。

1995年,借着与其他欧洲城市竞争2001年“欧洲城市住宅博览会”举办权的机会,马尔默打出要将废弃老码头改造成节约能源的生态友好型住宅新区的口号。第一期改造项目“Bo01”(瑞典语中意为生活在2001年)应运而生,西港区成为绿色环保城市建设的“大实验室”。

西港新区于2001年开始建设,本由工业废渣填海而成,在废弃的工业码头以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工业污染的场地条件下,市政府从一开始就定了较高的建设目标:将该区建设成为生态性可持续技术的实验区,马尔默城市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以及21世纪最具吸引力的城市新区。该项目于2008年完成第一期即Bo01住宅区的建设。

Bo01社区占地面积30公顷,总建筑面积17.5万平方米,其中居住面积8.0万平方米,办公面积4.0万平方米,其他5.5万平方米。容积率0.58,住宅套数800套。该社区混合了独立住宅、公寓、办公以及面向25岁以下或55岁以上人群的小户型住宅。关于该区的景观系统规划,从一开始就达成了一项共同规定,那就是每座建筑物直接与水和自然接触,最大程度地体现环境质量及公平。 

具体措施[1]

1.可持续水系统设计

瑞典国内湖泊众多,淡水资源丰富,所以在水利用方面更注重水系统的生态调节及休闲功能,此外则通过规划设计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以维护生态环境健康。

图像

           

图6.9 湖泊众多的瑞典掠影           

第一,社区水系统规划。在Bo01项目规划之初,马尔默规划办公室就明确了水系统规划的3个目标:第一,将社区通过水系与老城中心连接起来;第二,实现每座建筑物直接与水和自然接触;第三,收集雨水并利用植物对其进行处理和可持续利用。在该目标的指引下,总建筑师克拉斯(Klas Than)以中世纪城镇和街区格局为范本进行统一规划,兼顾当地的海风特征和开放空间层次变化,规划了由不同角度交织迭合而成的慢行街道系统和生动多变的邻里空间格局及诸多避风场所。整个社区包括居住区、欧洲村及社区绿地3大片区。各区环境均以水为基本要素,通过一条穿越居住区和欧洲村的人工运河实现了每栋建筑都临水的目标。这条运河沿岸形成了Bo01社区带型中心绿地,运河以位于场地中心的集水池为源头,以湖泊、小型瀑布及湿地小溪的形式穿越居住区及欧洲村,最后分别由北侧汇入大海、由南侧汇入人工休闲码头。设计师将不同形式的水景巧妙地引进城市新区中,最大程度优化了居住环境。

图像

               

图6.10 马尔默水系统设计               

第二,以景观体验为宗旨的亲水设计。社区的户外环境以水为基本要素,纵观其所能体验到的水景观类型,可谓丰富多样,多姿多彩,包括浅水广场、台阶式休闲码头、临水散步长廊、亲水日光浴平台、高空跳水平台、水上蜘蛛、小瀑布、溪流湿地等,为市民创造了多种与水景互动的机会。虽然该社区邻接大海,水源充足,但整个水景观规划设计仍然呈现出小型化、生态化的设计特征,通过亲水尺度把握和丰富的水景设计而为市民创造了宜人的生活环境。

2.基于水体的社区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第一,联通的社区绿地开放空间系统。城市中的开放空间系统往往被繁忙的机动车道所分隔,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连续,而Bo01社区则规划设计了连续的开放空间系统。社区采取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离的模式,这种布局形式清晰地将社区开放空间分成两级,即基于水体且连续的、完全向马尔默市民开放的中心绿地开放空间和由建筑围合形成的院落式半私密邻里开放空间。开敞连续的中心绿地以运河、海港、码头等水体为骨架,将Bo01社区向南与马尔默两大城市级公园城堡公园(Slottsparken)和国王公园(Kungsparken)连接到一起,最终与马尔默老城区护城河连接起来,形成城市联通的环形水系和连续的开放空间系统。

第二,营造半自然生境的社区绿化设计。在Bo01社区中,栖息地指向的绿化设计思想体现在保护和营造两个层面。保护方面,西港新区虽然是受污染的工业废弃区,但规划师仍将保护场地现有物种纳入规划内容中,由当地的环保和科研机构对住宅示范区进行地毯式的物种搜索以及土质和水文测试,务求在项目开工之前,对那些曾在当地出现的物种进行妥善的移植和保护,并在项目后期进行景观设计时再移植回来。营造方面,结合雨水径流过程及海潮过程,塑造小型“生态岛”式半自然生境,成为绿化设计的主要思路。首先,设计师在滨海设置被海潮淹没及雨水冲刷的平台,营造了在咸淡水共同作用下的藻类生物栖息地。其次,社区内为了减少雨水径流,大面积的屋顶绿化及屋顶花园成为滞留和净化雨水的主要途径之一,斜坡式的屋顶增加了其美学功能,居民可在户外及室内欣赏到运河的自然缓坡堤岸营造的丰富的滨河湿地生境,这些湿地与私人花园及滨河公共散步道相连接,成为最受住户喜爱的绿地空间。第三,结合散布在社区中的大量雨水收集池营造了大量小型湿地生境,形成尺度及环境宜人的半私密式邻里开放空间,强化了社区归属感。

3.倡导步行及自行车通行

营造安全舒适的步行城市新区是西港新区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以步行及自行车通行为主导的社区交通系统设计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离。规划采取了3项措施:首先,将社区主要机动车流量控制在场地东侧外围并充分利用地下停车场;其次,社区内部结合街道只设置了3处可停车带,但这些区域均采用砖石铺地,并通过30公里/小时的限速管理使得机动车只在少数特殊情况下使用该区域,从而形成良好的步行及自行车通行氛围;再次,社区提供可免费使用的电瓶车,从而将机动车在社区内通行降到最低,为社区营造了大面积安全、舒适的步行及自行车通行区域。社区东侧外围的城市主干道连接老城区,准时方便的公交车设置及连接老城区的自行车道系统大大减少了市民使用机动车,实现了以自行车及公共交通方式出行为主的城市新区出行模式,最大程度维护了城市环境安全。 案例效果

2009年,马尔默被评为瑞典最佳增长城市,获联合国最佳人居城市奖,瑞帕鲁本人也因此荣获“2010年世界市长奖”提名。面向未来马尔默市进一步提出了2020年整座城市将实现100%零碳排放;到2030年,全城将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新目标。[2]

经验借鉴

很多国家正处在快速城市化和城市建设时期,在气候异常、人地关系危机日趋严重的大环境背景下,需要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设计师从身边的小尺度项目做起,从而为解决大尺度的环境问题做出贡献。马尔默西港新区的风景园林建设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可归纳为:

1、城市管理者角色定位与硬件建设

(1) 城市领导者拥有新思维的意义。城市领导者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一方面需要充分借鉴国际上其他城市的良好治理经验,另一方面又要超越既有经验,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新思维,立足长远。短期内,转型升级会遇到挫折,比如经济增速放缓、企业撤退等。但转型之后,企业依然会回来,而其他优质企业也会被这座城市吸引。

(2)发挥大自然的作用,减少人工维护费用,改变城市绿化观念,在城市中建立更多的半自然乡土生物群落生境,为物种的自我演替留下空间,利用自然的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能力进行城市开放空间绿化设计;建立景观通用部件体系,实现景观材料的规格化生产和使用,最大程度节约材料及促进材料的循环使用。

2、宜居城市与软件建设

城市改造是综合改造,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一方面,对城市中旧小区的硬件改造是必要的,这有助于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这是可见的一面。另一方面,城市改造同时需要考虑看不见的一面,即软件的改造。

3、人文关怀与社会参与度提升

(1)城市的改造升级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企业的介入、市民的配合与意识转变对于城市的转型和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城市改造从问题意识、规划,到建设的直接参与者肯定是政府,政府的统一、全面考虑具有优势。但同时,旧区改造也需要居民的参与。城市更新和改造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和保障“人”,尽量避免对市民的正常生活产生干扰或较长时间、较大影响的干扰,特别是在动拆迁过程中,要做好市民的安置和过渡工作。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在规划、建设、评估的过程中,应让当地市民积极参与其中,发挥作用,充分发布资讯,以避免城市更新过程中的矛盾。

(2)城市新区开发应为自行车使用者和步行者创造安全、连续、舒适的通行环境,鼓励市民采取非机动车出行,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低碳城市新区的建设目标。

[1]韩西丽、(瑞典)彼特·斯约斯特洛姆,《风景园林介入可持续城市新区开发》,《风景园林》,2011年第4期。

[2]Sustainable City Development: http://malmo.se/English/Sustainable-City-Development-2016/Sustainable-City-Development.html.